当前位置:首页> 重要讲话

姜增伟副部长在第七届“中国•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”上的演讲

文章来源:
文章类型: 内容分类:

商务部副部长 姜增伟

(2012年2月22日)

尊敬的各位来宾,

女士们,先生们,朋友们:

  很高兴参加第七届"中国·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",我谨代表商务部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。当今世界,企业重视并践行社会责任,不仅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,更是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。今天,中新社以"转变开局·责任的重思与重构"为主题,组织大家深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,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  中国古语"利国利民,商之大者"。中国的商界人士历来以明礼诚信、扶危救困、急公好义著称,自古至今流传着无数佳话。改革开放以来,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,中国企业在遵守市场规则、承担社会责任、关爱社会公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,但也存在一些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现象,如坑害消费者权益和制假售假、信用缺失和商业欺诈、扰乱市场秩序和侵犯知识产权,以及道德失范和食品安全问题等。

  商务部高度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工作,近年来从"政策引导、行为监督、行业自律、服务推动"四个方面入手,培养和建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和秩序,采取了以下主要举措:

  一是建立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长效机制,发挥12312知识产权保护、反商业欺诈网络的作用,规范零供企业关系,加强单用途卡监督管理,完善大宗商品中远期市场交易制度,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。

  二是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,重点做好食品药品流通领域安全工作,推行零售企业、餐饮企业进货索票索证等销售保证制度,打击私屠滥宰和瘦肉精、注水肉等行为,积极展开肉菜流通追溯体系试点,推动行业的信用建设。

  三是完善消费政策,联合财政部门实行以旧换新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,散装水泥城市推广和农村网络销售,将能耗、用工、社保等社会责任指标纳入评价体系,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,扩大消费,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。

  四是强化商品流通的社会服务功能,加强农超对接、社区周末菜市场等公益性服务,促进市场繁荣。指导流通企业参与国家重要民生产品调控,开展南菜北运等民心工程,稳定市场供需、防止物价大起大落。

  五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,指导和推动商贸流通企业树立品牌意识,促进科学发展。

  六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贯穿于"引进来"和"走出去"之中,鼓励在华外资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事业,支持国内企业"走出去"融入当地社会,为所在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

  当前,我国企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,但也遭遇严峻的挑战,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,已开始实施的"十二五"规划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,这对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为此,商务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、行业组织,在六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:

  一、强化道德意识。"小胜于智,大胜于德。"要引导企业深刻认识当前一些见利忘义、损害消费者利益等不道德行为的危害性。坚持诚信经营、义利并重,将道德感、伦理观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。

  二、维护市场秩序。要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的力度,加快推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,切实改善食品药品等重点流通行业的消费环境,为消费者负责,强化服务意识。

  三、注重保障民生。要继续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赈灾和应急保供,以及重要民生物资的储备和调控,同时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大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投入,积极参与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流通网络建设。

  四、引领绿色发展。以节能、环保、低碳、可持续为核心的"绿色发展"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。我们将完善绿色消费政策,鼓励企业研发推广节能环保型消费品,认真落实节能、降耗、减排等标准,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

  五、鼓励文化建设。诚信、健康、和谐、积极、进取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,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我们将推动企业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,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商业文化氛围,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。

  六、推动参与社会公益。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和发展观,生产者、消费者利益为先是实现经营者利益的基础。希望企业将商业利益与社会公益结合起来,进一步贴近社会需求,加大参与力度、创新参与方式,形成企业发展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良性互动,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  女士们,先生们,

 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,是一项关系国本民心的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引导、社会监督、行业推进和企业自律。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本届论坛,集思广益、深入交流,共同推进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,实现社会健康持久地发展。

  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。

  谢谢大家!

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、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“文章类型:原创”的所有作品,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:“文章来源:商务部网站”。

2、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“文章类型:转载”、“文章类型:编译”、“文章类型:摘编”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